当前位置:首页 > 奇闻录 > 历史文化

朱棣为何不立有才能的朱高煦而立朱高炽为太子?

2019-02-12 17:52:07 作者:奇闻录

  明成祖朱棣的儿子不多,长大成年的一共只有三个,分别是老大朱高炽,老二朱高煦,老三朱高燧,兄弟三个都是徐皇后所生,是同胞的嫡子。朱棣在选择皇太子的时候,可选的范围实在太小,却也让他很费了一番心思,主要是在大儿子与二儿子之间,难以选择。

  大儿子朱高炽心地善良,当年明太祖朱元璋就曾夸奖这个孙子有“君人之识”。朱棣在北京起兵南下,留下大儿子朱高炽和夫人徐氏留守北平,朱高炽以区区万人,对抗几十万官兵,最终保全北平。

  当时有人给建文皇帝出了一个主意,派人送了一道圣旨给朱高炽,离间朱棣父子的关系。朱棣身边的太监黄俨一直暗中支持朱高炽的弟弟朱高燧,听到消息之后立刻密报朱棣,说朱高炽暗中与南京的朝廷联络,朝廷已经派了使者前去北平。

  朱棣大惊,正要准备对策。好在朱高炽足够谨慎,收到朝廷的书信,根本没有开启,直接派人送给父亲朱棣。朱棣感觉有些后怕,说:“几杀吾子。”

  朱棣的二儿子朱高煦身高七尺,相貌英武,身体轻捷,骑术精湛,据说腋下的皮肤很像龙鳞。如此材料,又生在帝王之家,似乎是天生的一个皇帝。可惜朱高煦排行第二,而且性格凶悍,举止轻佻。

  明太祖朱元璋活着的时候,很重视孙子们的教育。把皇太子、秦王、晋王、燕王、周王等五位嫡子的儿子都留在都城南京,和他的庶子一起接受教育,一起学习训练。其中有几个孙子比较顽劣,一点都不安份,比如晋王的儿子朱济熿,燕王的儿子朱高煦等人,最让朱元璋痛恨。

  朱元璋去世,燕王朱棣派大儿子朱高炽和朱高煦到南京。朱高煦的表现不好,舅舅徐辉祖私下里反复叮嘱告诫,朱高煦不听,反而偷了舅舅的一匹好马,骑马离开南京跑回北平,一路上随便杀人,还把涿州的驿丞打死,给父亲朱棣引来一片责备之声。

  燕王朱棣起兵之后,朱高煦随军征战,立下许多大功。建文二年四月,朱棣与李景隆的军队在白沟河会战。战况惨烈,朱棣前后换了三匹战马,箭也射光了,剑也砍断了,困顿之中,幸亏儿子朱高煦率领几千精兵来救,让朱棣脱离重围,反败为胜。在与徐辉祖的会战中,朱高煦再立大功,朱棣说:“我没力气了,你要接着战下去。”

  和平年代的顽劣子弟,遇到战乱,往往容易变成一员猛将、一个英雄。朱棣亲眼见识了朱高煦在战场上的勇武,认为他在许多方面都与自己相像,对他的感情颇为复杂。朱高煦也倚仗着父亲的纵容,胡作非为。

  在选择继承者的时候,朱棣曾经考虑过二儿子朱高煦,朝廷中也有他的支持者,比如淇国公丘福,驸马王宁,经常在朱棣面前夸赞朱高煦的战功。

  朱棣秘密征求解缙的意见。解缙有才干,性情直率,又是少年得志,议论政事与人物时,少有顾忌,还有一身的狂气。解缙倾向于朱高炽,认为:“皇长子仁义孝顺,天下归心。”

  这种话,既是事实,也是一个臣子应该说的话,朱棣沉默不语。解缙又叩头,补充了一句:“好圣孙。”

  解缙指的是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。这句话正说到朱棣的心坎上。朱棣微微点头,下定决心选择皇长子为太子。解缙的话发挥了重要的作用,所以朱高煦对他恨入骨髓,后来解缙因此而丧命。

  替皇长子说话的,当然不只解缙一个人。当时朱棣询问北平按察司尹昌隆的意见。尹昌隆叩头之后,只说了一句:“长嫡承统,万世常经。”

  由嫡长子继承大位,是一种传统。传统的力量是强大的,要破除传统,需要一种特别的力量。在朱棣的心目中,二儿子朱高煦要比长子朱高炽出色得多。但是,这种出色,不足以为朱高煦添加足够的砝码,不足以让朱棣破除传统。毕竟,选择皇储不是选拔带兵的元帅,综合考虑之后,朱棣还是让大儿子做了皇太子。

  永乐二年四月,朱棣册立朱高炽为皇太子,朱高煦为汉王,朱高燧为赵王。

  新中国成立后,毛泽东主席说:“谈到中国民族工业,不要忘记张謇。”1953年12月政协会议期间,工商联代表张敬礼(张謇的侄子)恰与毛泽东、周恩来同坐一桌。毛泽东如是说。

  1853年(咸丰三年),张謇(字季直,号啬庵)出生于江苏海门。他自幼聪颖,三岁能背《千字文》。十二岁时,塾师出上联:“人骑白马门前去”,张謇当即对曰:“我踏金鳌海上来”。

  这家伙,不是神马网络用语,“什么”的异音词,是神童。

  1894年,慈禧太后六十大寿设恩科会试,张謇考中状元,被授为翰林院修撰。

  甲午战争时,他是两代帝师翁同龢的门生,翁同龢为江苏常熟人,张謇祖籍也是常熟。老师与李鸿章大人政事非常不合,张謇也跟着帮腔上书“痛扁”李鸿章,往死里“扁”,说他“误国”。

  扁完了还发声明:“南不拜张,北不拜李。”(南为张之洞,北为李鸿章)

  可见,张謇之个性异常,有点誓不为五斗米低头的架势,那么多伸手就可摘得的高官要位,只要他肯点点头、伸伸手,但他没有。这就是张謇。

  甲午战争后,力主变法维新的翁同龢被慈禧开缺旧时官吏因故不能留任,免除其职务,准备另外选人充任。回常熟。

  看着七十多岁、已经是一品大臣的老人被赶出京城,张謇不禁黯然神伤,更是看透了官场之无聊。

  再大的官儿,在皇帝面前,终究是个奴才。

  看来还是有钱好,有钱就是大爷。后来,张謇靠着奋斗跻身“中国富豪榜”。排名靠前,是名副其实的“富一代”相对于“富二代”而言,“富一代”是指白手起家、率先富裕起来的一部分人群。。

  张謇的父亲去世,按照传统当官的要回乡守孝三年。于是他趁机辞官离京。

张謇

  1898年丁忧期满,张謇到北京翰林院报到,但又立即辞职。可谓“闪离”闪电离婚的简称。他自嘲说:“读书三十年,为官半日,可笑人也。”

  现在的领导都讲究一个官运。我们来盘点一下张謇当时的官运:

  1911年5月,摄政王在京接见张謇,端方已奏请任张謇以“宾师之位”。同时,报纸也传说张謇将进入弼德院或担任内阁秘书长。但张謇表达了绝不就高官高位的决心。

  1911年10月,武昌起义打响后,袁世凯进宫被委以内阁总理。十名阁员暨宣慰使名单里,张謇位列其中。张謇极力推辞。

  1912年1月1日,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后,在总统直辖的十部总长中,“实业总长”的名字就是张謇。张謇跳将出来致电请辞。

  直到1913年10月18日,已经是大企业家的张謇抵达北京,就任了工商、农林两部总长。但没有多久就与袁世凯分手了。

  没有无缘无故的爱,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。要问这俩人是咋分手的,还须了解他们到底是怎么牵手的。

  在近代资产阶级革命者刘成禺著《洪宪纪事诗本事簿注》中,专门载有袁项城师事张謇事。其文曰:

  李合肥(李鸿章)开府北洋,通州老名宿朱铭盘曼君、张謇季直、范氏兄弟轼、当世均罗致幕下。

  季直惨吴武壮公长庆军事,驻朝鲜,世凯亦以随员从武壮,令世凯师事季直,故世凯称季直为张老夫子,或季直师。

  及世凯为大总统,函电均罢除师号,改称季直先生,或张老先生。

  筹安议起,任季直为农商总长,又易季直先生为季直兄。

  大典成立,特聘季直为嵩山四友,则降师为友,见诸明令矣。

  寥寥几句话就写尽了张与袁之间的三十年交往、结怨以及合作事宜,也透露出张作为袁之师父,袁从师、老夫子、老先生、兄到友对张的称呼变换趣事。

  谁说这个简单称呼的变化不是一段中国近代史的变化呢?

  这俩人都是犟脾气。朝鲜战事结怨,两人绝交了二十五六年时间。

  直至后来,张謇成为立宪派的领袖人物。本着“没有永远的敌人,只有永远的利益”原则,张謇向皇宫里的“黑社会头子”袁世凯伸出了橘子枝。

  当时张謇正为立宪四处联络各地巡抚以及京城要员,寻求帮手。

  当时(1904年),另一个地方势力集团CEO首席执行官(ChiefExecutiveOfficer,CEO)是在一个企业中负责日常经营管理的最高级管理人员,又称做行政总裁。、湖广总督张之洞给他推荐了一个人。由此想到“文革”时,一个造反派头头说,张之洞就是牛鬼蛇神,就是封资修,挖他的坟就是破四旧,谁阻拦就是封资修、保皇派、牛鬼蛇神的小爬虫,再阻拦,连你们一块儿打倒!更有一个头头说,别说省和中央,就是请示到联合国我们也不怕!

  可怜张之洞一介牛人,在死后还被人往死里整。

  他当时推荐的就是袁世凯。

相关阅读
最新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