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 奇闻录 > 历史文化

太平天国定都南京有什么得失?

2022-10-09 16:10:38 作者:奇闻录

  太平军从两广一路北上,冲破重重险阻,于1853年1月攻占武昌后,继续向何方进军,定都于何地成为决策者们必须慎重考虑的重大问题。观览中国地势,自古以来有四个地方是成大业的基地——东南之南京、北方之北京、西北之西安、中原之洛阳(开封)。有三条路摆在决策者们面前:一是趁着势头正盛,甩开南方的清军,一鼓作气,北上攻取河南,据有中原,再迅速直捣北京。(此时湘军也还没成气候);二是借鉴李自成先例,远征西安,再图四川,巩固基地,伺机经山西取北京;三是借鉴朱元璋先例,顺江东下直取南京,经营东南地区。虽然战略会从攻势转向守势,但富饶的江浙地区足以维持鼎足之势。

  究竟应该在哪里定都,决策者们众说纷纭、莫衷一是。

  天王洪秀全熟知历史,一直打算入主中原,认为“河南,古所称四战之地也,当取天下之日,河南在所必争。”“局促于东南,而非宅中图大之业”。卞三娘、罗日纲等将领也主张北上取河南,“由襄樊一路直取河南,进据中原心腹”。

  东王杨秀清则主张往东南方向进攻,定都于南京。“今日上策,莫如舍粤不顾,直前冲去,循江而东,略城堡、舍要害,专意金陵,据为根本,然后遣将四出,分拢南北,即不成事,黄河以南,我可有已。”

  就在各执一端的时候,一个湖南籍的老水手毛遂自荐,大声向杨秀清建言不应该去河南,说“河南河水小而无粮,敌困不能救解。尔今得江南,有长江之险,又有舟只万千,又何必往河南。南京乃帝王之家,城高池深,民富足余,尚不立都,尔而往河南何也?”,最后杨秀清假托上帝下凡的名义发布进攻东南的命令,并指示丞相何震川等人写作《建天京于金陵论》,阐述定都南京的重大意义,为自己的决策营造舆论。于是五十多万头裹红巾的太平军从武昌兵分三路向东南方向进攻,一路水军顺流东下,两路陆军沿长江南北两岸并进,帆幔蔽江,衔尾数十里,浩浩汤汤、势不可挡,于3月攻占南京,造就天京与北京成十几年鼎足之势的局面。

  定都南京的不利之处:一是偏安于东南一隅,战略被动。固然可凭借长江天险防守,但这样的战略出发点是防守,会丧失主动权。而革命战争必须采取积极进取的战略,不断扩大战果和影响力,吸引越来越多的拥护者,否则难以为继;二是南京具有重大的象征意义,攻占南京给清廷很大的震动和惊醒,容易树敌太多。南京又毗邻江浙、上海等沿海地区,定都南京会过早引起列强的干涉,四面受敌;三是定都南京容易分散精力。太平军必须东征以获得江浙的财富,必须北伐打击对方的统治中心,必须西征以控制长江上游的九江、安庆等军事要地,丧失了作战的主动权。后来清廷也将计就计,设立江南大营和江北大营围困南京,又攻克东面重镇安庆,形成包围圈,也顺长江而下直取南京,终至太平天国覆灭。

  外交决策分析学认为集团利益是影响决策的重要因素。战争能给军工企业带来巨额的利益,因而军工复合体是美国发动对外战争的重要推手。定都南京才有水军的用武之地,老水手可能受职业思维影响,或从维护本集团利益的角度出发而建言定都南京,步兵或骑兵则很可能会建议北上中原、定都河南。再看二战时的日本,当时日本政军界有两个战略选择:一是北进战略,发动大陆战争,进攻中国和苏联;一是南进战略,发动太平洋战争击败美国和英国在亚太的势力,南下全面占领东南亚。为了各自部门利益、集团事业的发展,日本陆军倾向于北进战略,而日本海军则倾向于南进战略,因此日本陆军在中国大陆投放了大量军力,而日本海军也最终袭击了美国珍珠港,挑起与美国的太平洋战争。

  再看朱元璋定都南京和洪杨定都南京后采取的战略。常遇春主张直捣北京,朱元璋认为“悬军深入,馈饷不前,援兵四集,危道也”。“先取山东,撤彼屏蔽,移兵两河,破其藩离,拔潼关而守之,扼其门槛,天下形势入我掌握,然后进兵元都”。而太平天国则偏师北伐,急于希望把革命火种播撒到北方,虽然一路上兵员数量一度得到扩编充实,但终究寡不敌众而失败。

  被孙中山先生誉为“反清第一人”的农民领袖洪秀全在发动推翻清朝统治的农民起义后,率领太平军一路势如破竹,粉碎清军的围追堵截,于1853年3月19日打到南京,击溃清军,冲进南京城,直扑两江总督衙门,杀死了两江总督陆建瀛,占领了南京。洪秀全乘坐黄轿进入南京城时,受到南京市民的热烈欢迎。3月29日,洪秀全将南京定为太平天国的首都,改名为“天京”。

  太平天国为何没有乘胜追击,向北进攻,直捣北京抑或定都中原,而是在南京驻足扎根呢?

  当时太平军取得中国的半壁江山后,是继续北上占领中原地区,还是直捣北京,或者在南京定都,在太平天国的主要领袖中是存在分歧的。坚持建都南京的是杨秀清和李秀成。杨秀清在全州时,“已有窥窜江宁之计”(江宁即南京),当出广西入湖南时,太平军中有些人产生了回老家的念头,他力排众议称:“今日上策,莫如舍粤不顾,直前冲去,循江而东,略城堡,舍要害,专意金陵(金陵即南京),据为根本,然后遣将四出,分拢南北,即不成事,黄河以南,我可有已……”入武昌后,杨秀清“觊觎江浙财富之区,欲由长江迳取江宁为巢穴,争论不绝。秀清遂托天父下凡令直犯江南”。

  太平天国史料中李秀成的供状写道:“攻破南京之时,水面舟只万余,各尽载满粮食,此时天王与东王尚欲分兵镇守江南,欲取河南为业。后有一老年水手,大声扬言,亲禀东王,不可往河南,云‘河南水小而无粮,敌困不能解救。今得江南,有长江之险,又有舟只万千,南京乃帝王之家,城高池深,民富足余,尚不立都,而往河南也’‘河南虽系中州之地,只称稳险,其实不及江南,请东王思之’。”

  洪秀全在进入湖南时尚且表示赞同杨秀清“专意金陵”的主张,进入武昌后,却在去河南还是下金陵的问题上开始动摇。此时,一个江浙名士力荐洪秀全定都南京,《太平天国史实日志》上写道:“钱江,浙江人也,素负胆略,博学多才,林则徐总督两粤时,在幕府甚见器重,后林则徐被贬,他也失意回原籍。适闻洪氏倡议,已破武汉,乃投袂而起,不远千里赴见之,劝洪秀全舍西而东,上书论天下大势,共数千言。其书力言两川不足图……不若取金陵心腹之地,建为京都……秀全览而悦之,即遵其计而行。”从这段史料中可以看出,浙江人钱江对太平天国定都南京起了关键作用。

  反对建都南京的是卞三娘和罗大纲。据太平天国史料记载,广西籍女将卞三娘向洪秀全献计:“由襄樊一路直取河南,进据中原心腹。”杨秀清否决了她的意见后,“卞三娘因其言不用,率领女兵自回广西,不知所终”。殿左一指挥罗大纲“欲图北必先定河南,大驾驻河南,军乃渡河。否则先定南九省,无内顾忧,然后三路出师,秀清方专权,不纳;以大纲志怯,乃命伪丞相林凤祥、李开芳率兵五万北犯”。

  当卞三娘、罗大纲等人的意见被杨秀清用天父下凡的强制手段压制后,接着由41人从不同角度来论证建都南京的必要性和正确性,形成了11篇《建天京于金陵论》。《建天京于金陵论》对建都金陵的道理作了充分阐述:从地理形势看,南京“地连三楚,势控两江,群山屏围,长江襟带”“雄踞东南,俯视西北”“钟阜有龙蟠之象,石城有虎踞之形”“出可以战,处可以守”;从政治上看,南京是“王气所钟”“天下名邦”“雄踞东南,足以壮天威成王业”;从经济上看,南京“五方杂处,百货骈臻,物产丰盈”“楚尾吴头,民物浩繁”“财货所聚,户口常充”“湖北,河南皆有水患,惟金陵地势崇隆,民情富厚,且天下粮食尽出于南方,如江西,安徽等省,顺流而下,运粮亦甚便易”;从人才看,金陵乃“士林渊薮”之地。

  太平天国建都南京的消息一传开,立即引发了中外各方的震惊,英国驻香港总督兼驻华全权代表濮亨说:“如南京陷落一成事实,中国政府将受到自变动以来所未曾有之严重打击。所以者何?中国故都之地位,以及其在历史上之关系,在中国人心中如何重要,始置勿论;即以地势言,南京城在扬子江岸,大而且要,居帝国之中央,接近运河,实是阻碍一切交通,切断米粮运往北京之路;今竟被强有力的大队武装叛徒所占据,此事诚未可忽视,尤不应随意加以掩饰。”与此同时,清政府也非常害怕太平天国在南京建都,在朝廷中“遏绝各省解京粮道,粮道不通,京师震动”的言论不绝于耳。

  在当时的条件下,太平军出广西,经两湖,打一路失一路,迫切需要找一个合适的根据地,整休部队,建立政权,规划全局。建都南京可以说是一个最佳方案,南京在政治、军事、经济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,有利于太平天国的存在和发展。当时的东南地区,清朝统治力量比较薄弱,在太平军东下时,两江总督仅率领5000人作了抵挡,名为抵挡,实为做样子给朝廷当局看看而已,而其他地区并无重兵把守;此外,东南地区物产丰盈,在保证给养上较其他地区优越;取水路下金陵,顺江而下,仅需一个月,能避免敌军的围剿堵截,随员家眷和辎重又不会成为行军的包袱,比陆路取河南入四川更为有利。

  至于太平天国的首都为何叫做“天京”,则是遵循太平天国自有的神学体系而定的,太平天国的最高领袖叫天王,故它的首都就叫“天京”。从此,太平天国在两江总督府废墟上建起的宫殿中与清政府分庭抗礼长达11年。

相关阅读
最新文章